





定价:39.5元
印次:2-2
ISBN:9787302227328
出版日期:2010.06.01
印刷日期:2014.09.28
图书责编:李文彬
图书分类:零售
本书试图用“对抗”和“判定”两个基本要素来把握归纳渊源于西欧法律传统,并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民事诉讼所共通的深层结构。日本民事诉讼被视为体现这种结构的制度样本之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其各领域程序设计与运作的描绘分析,较完整而又具体地例示这一可称为“对抗·判定”结构的理论模型。 作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比较民事诉讼法研究所面临的一个很难做到两全的课题是,如何既能够完整而深入地把握理解作为参照的国外资料,同时又提供真正可能切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参考。本书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而在方法上做出努力,就在于构筑上述有关民事诉讼基本结构的理论模型,并试图利用此模型来对日本民事诉讼制度做出某种整体上的统一说明。作者期望通过这种虽然间接却可能发掘至深层的比较方法,为进一步深入把握我国民事诉讼的现状及审判方式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反思的材料或新的切入视角。 本书适应于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司法实务部门的人员阅读。
本书第二版即将问世之际,作者嘱我写篇序言,说从读者或同行的角度谈一谈书中的内容是否还有重新推出的意义即可。恭敬不如从命。且关于本书,也曾有过多次与作者本人或与其他师友的讨论,现在大概就算把这种私人话语转化为公共话语的一个恰当的时机了吧。 自恢复法制建设三十年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令人颇为尴尬的是,在对外国相关法制及学说的一般性译介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民诉法学的进一步发展似乎主要就只能依靠立法议题来刺激和推动了。新法不出台,立法不修改,研究往往就陷入停滞、乃至沉寂。迄今为止,主流民诉法学就像一只“无脚的鸟”,悬浮在半空中,始终没有落到可以栖息、生长的实地。通常的研究范例是:在“外国如此我国也应当如此”之潜在预设的影响下,将外国法制或学说的介绍梳理作为立论的前提或基础,杂糅进有关我国的某些片断或模棱两可的事实信息,就引出法律修改或制度构建的政策建议;或者通过对所谓“国情论”的刻意强调,达到相反的结论。无论肯定或否定,这种以立法的制定、修订为指向,以比较法知识为主要理论渊源的研究始终难以穿透“话语” (discourse)与“实践” (practices)之间的隔阂,游离于法院日常审判实践之外而难以给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带来深刻的或根本性的变革发展,也不能与司法实务建立真正有建设性意义的联系。近些年来民事司法政策转向及法院调解的“复兴”,或许也可以视为这种局限性的表现之一端。 作为一个欠缺法治传统、市场经济经验也极为有限的国家,在建设现代法制的取向上,过分沉迷“本土资源”并不可取。诚如一位对中外法制均有深刻了解的学者所言,即使在“本土化”的强烈诉求下,基于我国的现...
第一章 日本民事诉讼案件处理流程的实例9
一、 诉的提起9
二、 被告的答辩11
三、 第一次口头辩论期日14
四、 原告的书面准备与被告的证据提出15
五、 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期日16
六、 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17
七、 现场的实地查看与准备程序的继续19
八、 被告的准备书面与裁判所的正式释明20
九、 最后一次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21
十、 鉴定的申请与鉴定结论23
十一、 第二次口头辩论期日24
十二、 和解期日25
十三、 裁判所做出判决之前的内部协议27
十四、 判决书28第二章 案件处理流程的程序法背景31
一、 诉状的记载内容31
二、 受理起诉的程序33
三、 案件系属于诉讼后的裁判所活动34
四、 答辩方式与第一次口头辩论的功能 35
五、 准备程序的种类36
六、 审理对象的形成38
七、 证据的收集与证据申请41
八、 审查证据的方式44
九、 主要开庭期日与证人证言的听取45
十、 和解与判决47第三章 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50
一、 “对抗·判定”的诉讼结构50
二、 “对抗·判定”结构与纠纷的妥善解决56
三、 “对抗·判定”结构下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60
四、 “对抗·判定”结构作用的复杂性63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第二版)目录第四章 审判对象的形成: 程序与实体67
一、 审判对象形成的基本问题及一般原理67
二、 诉讼标的理论70
三、 作为审判对象的多种“案件事实”82
四、 辩论主义原则与案件事实的分类86
五、 案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