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自动识别技术概论(第2版)
作者:刘平、刘业峰、黄一师、王国玉
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
定价:58元
印次:2-1
ISBN:9787302662150
出版日期:2024.06.01
印刷日期:2024.05.24
本教材系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及其自动识别技术方向课程建设的成果。本书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贯彻“精、新、实”的编写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精选必需的内容,其余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学。本书的编写突出了以下主要特点:案例导入,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重在应用,既重历史,又体现**应用的情况,尤其是身边的事例;采用结构式描述,易读、易懂、易学、易记。 本书既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信息类各专业的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信息类专业学生及物联网技术、物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企业及相关应用单位人员学习自动识别技术的入门书籍。
more >第2版前言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课程建设成果之一的《自动识别技术概论》自2013年8月出版以来,10年间已经多次重印,受到众多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企业的重视和欢迎。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自2014年“大数据”首次出现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来,“大数据”已经连续多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数据概念也逐渐在国内成为热议的词汇。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出台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吕本富在《飞轮效应:数据驱动的企业》中指出,数据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核武器。数据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型动力源,数据分析系统是企业腾飞的动力系统,决定了企业运行的速度与高度。 2021年3月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规划指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规划还指出: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数据是新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是数据的集合,以容量大、类型多、速度快、精度准、价值高为主要特征,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是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 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公开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随后,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大数据技术突飞猛进,其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科学研发的各门学科,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促进了许多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如自动识别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等,都是以数据信息技术为平台,向深度与广度飞速发展的。 作为数据重要来源之一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自动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形成了涉及光、机、电、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技术组合的高新技术体系,并以其鲜明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行业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丰富的下游应用场景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诉求驱动着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行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 自动识别技术包括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卡类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含光符识别技术,即OCR)、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其中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又分为指纹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虹膜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各项技术各有所长,面对各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将形成互补的局面,并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爆发,我国自动识别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产品层出不穷,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识别和需求端规模不断扩大。自动识别技术系列产品的创新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既是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在我国的数字化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产业快速升级,企业的数智化发展也驶入快车道。为积极面向数智化变革培养新时代人才,高等院校全力推进“四新”建设,许多专业积极开展深度数字化转型升级。因此,“自动识别技术概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概论”等课程成为新的热点课程。 本次修订由沈阳工学院刘平教授主持并担任主编,沈阳工学院刘业峰、黄一师、王国玉担任副主编,沈阳工学院孙增、梁月,辽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美中育才学校谭梦雅等教师参与了部分内容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也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王欣编辑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刘 平 2024年春于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 第1版前言 自动识别技术是将信息数据自动识别、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包括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卡类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含光符识别技术,即OCR)、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其中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又分为指纹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虹膜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 目前已有的自动识别技术概论(导论)教材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比如:更多地侧重于条码技术,而忽视其他的自动识别技术;不像概论,对个别技术(如编码技术)涉猎太深;案例太少,过于抽象,不生动,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为此,本教材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贯彻“精、新、实”的编写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精选必需的内容,采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许多引用数据为2012年的),内容系统实用。本书的编写突出了以下原则和主要特点。 本书定位 (1)电子信息工程及其自动识别技术方向、物流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非自动识别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类其他专业等。 读者对象 应用自动识别技术的人员。 本书特色 (1)案例导入,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文并茂、重在应用。既重历史,更体现出最新应用的情况,尤其是身边的事例,新颖、丰富、具有典型性。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物照片,使教材变得非常生动。 (3)采用结构式描述,易读、易懂、易学、易记。 章(节)正文内容形式 (1)发展历程:使读者概要了解该项识别技术的诞生及发展情况。 (2)应用现状:重点介绍该项识别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典型案例,开阔读者视野,启发应用思路,促进应用推广。 (3)技术基础:介绍该项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便更好地应用该项技术,同时为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该项技术奠定初步基础。 (4)设备概述:概要介绍相关设备的特性,利于读者应用选型。 (5)前景展望:用前瞻的眼光探讨该项识别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各章基本体例结构 (1)内容提要:概括本章讲解的主要内容。 (2)学习目标与本章重点:说明学习重点及学习收获。 (3)关键术语:列出本篇需要重点理解的关键词汇。 (4)引入案例:目的是引入思维环境。 (5)本章正文。 (6)个案介绍:穿插于正文中,介绍典型应用。 (7)概念辨析:将前后文知识或相关知识进行对比,便于学习理解和加深记忆。 (8)知识链接:穿插于正文中,介绍相关知识。 (9)阅读文章:此类资料篇幅要大于个案介绍和知识链接,是相对比较完整的补充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10)本章小结:对本章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概要回顾。 (11)本章内容结构:采用结构图的方式给出本章核心内容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 (12)综合练习:包括名词解释、简述题、比较思考题、实际观察题等题型。 (13)参考书目及相关网站:每章后列出8~12个文献和相关网站,给出了深入学习本章内容的参考文献和网站。 本书既可作为应用型本科信息类各专业的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作为非信息类专业学生及物联网技术、物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企业及相关应用单位人员学习自动识别技术的入门书籍。 本书由沈阳工学院刘平教授起草写作大纲并担任主编,付丽华、李志、冯暖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刘平编写第一章,刘莹编写第二章,付丽华编写第三章,冯暖编写第四章,李娜编写第五章,赵云鹏编写第六章第一节、第三节,贾婷编写第六章第二节,李志编写第六章第四节。最后,由付丽华先初步统稿,刘平最终统稿定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编者力图在书中和书后参考文献中全面完整地注明引用出处,但难免有疏漏,特别是个别段落文字引自网络,无从考证原文作者的真实姓名,无法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写书和出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遗憾”的事情。由于种种缘由,每每在书稿完成后,总能发现有缺憾之处,本书也不例外。编者诚恳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指出书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这是对编者的最高奖赏和鼓励。在此谢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刘 平 于李石开发区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