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5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96094
出版日期:2025.07.01
印刷日期:2025.08.04
图书责编:孙亚楠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面向“无废”的绿色生活模式探索与实践》系统介绍了“无废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绿色生活模式,涉及相关政策、国际经验、 实践途径等,并从机关、社区、学校、商场、宾馆、景区、快递等主要“无废细胞”以及公民个体等方面,阐述公民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路径,辅以典型案例进行说明,可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无废社会”的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借鉴。 《面向“无废”的绿色生活模式探索与实践》可供环境管理、“无废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高等院校师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牛玲娟,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公众生态环境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国际和国内项目策划和实施、宣传教育资源开发和研究领域丰富的经验,曾多次承担生态环境部重大环境节日大型宣传教育活动,连续多年承担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机制下环境意识提高项目,获得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称赞,承担“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项目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共计策划和实施大型环境宣传教育项目30余项,编写和翻译生态环境科普和宣传教育读物(挂图、影视作品)50余册(套),获得多种奖励
前言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很大改变。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必定消耗大量资源,随之也增加了大量的固体废物。不恰当的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不仅会侵占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会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 传播疾病, 不仅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在全球层面, 固体废物管理也与气候变化、贫困、粮食和资源安全等全球挑战紧密相连, 成为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国虽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粗放利用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最大,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一些城市由于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出现了严重的“垃圾围城”, 公众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项目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建设“无废城市”。“无废城市”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建设应全面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无废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公众参与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引导公众和环保社...
第1章我们的城市
1.1认识城市
1.1.1城市生命共同体
1.1.2城市功能
1.2宜居城市
1.2.1宜居城市的提出
1.2.2宜居城市的内涵和标准
1.3世界城市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和社区目标
1.3.1世界城市日
1.3.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1.4城市主要环境污染
1.4.1大气污染
1.4.2水体污染
1.4.3固体废物污染
1.4.4土壤污染
第2章城市固体废物管理
2.1认识固体废物特性
2.2固体废物处理原则
2.3生活垃圾来源及处置技术
2.3.1城市代谢产物——生活垃圾
2.3.2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
2.3.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新理念
2.4垃圾分类全民齐行动
2.4.1什么是垃圾分类?
2.4.2为什么要垃圾分类?
2.4.3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2.4.4垃圾分类从习惯养成做起
2.4.5垃圾分类看北京
第3章走进“无废”生活
3.1国际“无废”理念及公众参与
3.1.1国际“无废”理念的缘起
3.1.2国际机构和组织推动“无废”目标实现
3.1.3国际“无废城市”公众参与实践
3.2认识我国“无废城市”
3.2.1由垃圾围城向“无废城市”转变
3.2.2“无废城市”定义
3.2.3“无废城市”是否会产生固体废物
3.3“无废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3.3.1建设“无废城市”顶层设计
3.3.2“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与实践
3.4“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的建设
3.4.1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3.4.2“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