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尹军霞、胡春霞、王敏
定价:42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92355
出版日期:2025.05.01
印刷日期:2025.05.30
图书责编:龚文方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将微生物学实验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提高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三个阶段。基础实验21个,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安排实验内容和顺序,使所有的基础实验连贯成一个科学探究课题,编写主线为: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土壤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计数、分离纯化;分离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鉴定; 分离细菌的形态鉴定、生长曲线、营养需求、生长控制、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鉴定; 微生物菌种保藏。综合提高实验16个,分别是与农业、环境、食品、医药相关的小型研究课题。研究创新实验示例1个。
尹军霞,教授,硕导,教学名师,示范课教师,微生物学课程团队(校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级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微生物学(含实验))主讲,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微生物实验)主讲,浙江省线上一流课程(微生物学(含实验))主讲。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应用微生物,主持省级研究项目6项,主编教材1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5篇。获浙江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浙江省 “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绍兴市教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绍兴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四届树人奖,校教学优秀奖一等奖等荣誉。
前言 加强对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探究性教学更是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潮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往往在大一、大二等低年级开设,该阶段的学生缺乏探究性教学所需的科研素养与知识储备,直接开展探究性实验存在一定的难度。编者根据多年的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在编写时采用“三段三层”渐进式探究的总体结构,将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分为基础、综合提高和研究创新三个阶段(层次)。其中,基础实验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安排实验内容和顺序,使所有的基础实验连贯成一个科学探究课题,该阶段侧重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综合提高阶段的实验是一些小型研究课题,该阶段强调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 研究创新阶段则组织学生进行实战创新研究。 教材整体编写秉持“必需、够用、适当提升挑战度”的原则,忽略一般高校无法开设的实验内容(如厌氧培养、免疫学技术等),适度地增加必修部分的创新性和挑战度,以期集中力量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教材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优化。 1. 内容上的优化 (1) 基础实验部分。考虑到新高考政策下有些学生没有光学显微镜操作基础,增加了“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实验为第一个实验项目; 增加了技术升级的“细菌的电镜观察”和应用性很强的“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实验项目; 增加了“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与“药物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抑菌实验)”实验项目,对影响微生物生长的3个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 (2) 综合提高实验部分。增加了“产氨基酸抗反...
实验须知
Ⅰ基 础 实 验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二培养基的配制
实验三灭菌物品的准备及灭菌
实验四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纯化与计数
实验五细菌的简单染色及形态观察
实验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七细菌的芽孢、荚膜、鞭毛染色及运动性观察
实验八细菌的电镜观察
实验九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实验十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十一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实验十二微生物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实验十三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十四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实验十五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实验十六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十七药物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抑菌试验)
实验十八常见的生理生化试验Ⅰ
实验十九常见的生理生化试验Ⅱ
实验二十用16S rDNA方法鉴定细菌种属
实验二十一微生物菌种保藏
Ⅱ综合提高实验
实验二十二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生淀粉酶的诱变效应
实验二十三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实验二十四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实验二十五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实验二十六链霉素抗性突变菌的分离筛选
实验二十七产氨基酸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筛选
实验二十八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和电泳检测
实验二十九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实验三十水中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实验三十一苯酚生物降解菌的筛选
实验三十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三十三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实验三十四噬菌体的分离和纯化
实验三十五乳酸发酵与乳酸菌饮料
实验三十六乙...